近日,一则来自布鲁塞尔的消息引发了舆论热议。当地时间7月2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盟总部会见了中国外长。而这次会谈中,冯德莱恩的一番表态令人颇感意外,她不但强调欧方致力于构建稳定且建设性的欧中关系,继续推动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还明确表态,欧盟将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这一系列表态,与冯德莱恩以往对华一贯强硬、甚至针锋相对的态度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不少人直呼“反差太大”。要知道,过去这位欧盟高官可是一再对中国发出批评声,甚至在多个公开场合高喊“减少对中国依赖”,在推动对华贸易限制、科技制裁方面,她也多次站在最前线。
那么,冯德莱恩为何突然转向?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外长亲自到访,为了照顾外交场面而暂时软化态度?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毕竟外交礼节有时候确实需要说些“场面话”,但若真以为只是如此,那就太低估这位政治老手的算计了。
在我看来,冯德莱恩此番转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考量,说白了,她当前正处于极其不利的政治困境之中,必须对中国释放善意,为自己赢得喘息空间。
事情的起因,其实早在欧盟内部酝酿已久。根据多家媒体披露,欧洲议会已计划在7月7日至10日召开特别会议,届时将就针对冯德莱恩及其团队的不信任案展开辩论和投票。如果这一动议最终获得通过,冯德莱恩不仅会失去欧盟委员会主席一职,其政治生涯也将面临巨大打击。
此次不信任投票的直接导火索,表面上看是与疫苗采购丑闻相关。早在2021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冯德莱恩亲自推动欧盟与辉瑞公司签订了一份高达数百亿欧元的疫苗采购合同,而在谈判过程中,她被曝出通过短信与辉瑞高层进行沟通。但事后,当有议员要求她公开这些短信记录时,她却拒绝配合,立刻引发了舆论质疑,也给反对她的政客们递上了把柄。
然而,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冯德莱恩在过去几年内的种种施政失误。比如,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她紧跟美国步伐,带头推动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结果不仅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的经济遭到重创,能源价格飙升,工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她强硬推动对华政策,限制中欧经贸往来,最终却导致欧盟自身的利益受损,却未从美国那里换来任何实质性好处。甚至在特朗普回归美国政坛之后,冯德莱恩费尽心思讨好美国,结果却反遭美国祭起关税大棒,狠狠敲打欧盟。
种种操作下来,冯德莱恩在欧盟内部的口碑已跌至谷底。现在的这场不信任投票,表面上是疫苗风波引爆,实际上则是各方长期积怨的集中爆发。而发起这场不信任动议的议员更是直言不讳,他希望通过这一行动开启“潘多拉魔盒”,让更多人站出来反对冯德莱恩,即便这次未能成功,未来也一定要把她拉下马。
面对如此严峻的处境,冯德莱恩自然明白自己已是“腹背受敌”,若想扭转局面,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拿出实质性成果,缓解内部压力。而中国正是她眼下能抓住的“救命稻草”。欧盟目前在稀土、能源、供应链等多个关键领域,都严重依赖中国。一旦她能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能暂时平息反对派的攻势,还能在政治上重新积攒一些资本。
因此,她这次对华“和风细雨”的态度,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迫于现实压力的权宜之计。如果她真能借此打开中欧合作新局面,未尝不是一次自救良机。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冯德莱恩是否真的放下以往的强硬立场,愿意与中国展开真诚合作,仍需观察。如果她只是为了熬过眼下难关,过后又故态复萌、口是心非,那她不仅会被中国看透,欧盟内部的反对声浪也只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她恐怕连政治下台的体面机会都难以保住。
简而言之,冯德莱恩的对华态度转变,不是所谓“开窍”,而是“保位”。这场政治豪赌,她还能支撑多久?恐怕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金富宝-杠杆配资网-在线配资机构-加杠杆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