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等保测评)费用因企业性质和系统复杂度而异,二级测评通常在2万-5万之间,而三级测评则在5万-15万甚至更高。测评流程包括备案、定级、整改和测评等步骤,第三方测评机构负责现场检查、渗透测试及整改建议,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客户普遍质疑测评费用是否合理,但实际测评能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合规风险,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行业愈发重视测评价值,建议企业选择有能力的一站式服务商,从而减轻沟通和协调负担,提升工作效率。
创云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真正的一站式等保,让企业合规更高效
创云科技(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服务城市90+,服务客户1500+。提供定级备案、差距测评、整改、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我们拥有ISO9001/27001/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渗透工程师,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安全产品架构师,项目经理等组成,深耕文旅、教育、医疗、能源、物流、广告等多个行业,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服务更高效、灵活,助力企业快速合规。
等保测评,企业真的是被“勒索”了吗?
做信息安全咨询这几年,和各行各业的客户聊过“等保测评”付费问题,说实话,这真的是我被问到最多的几个问题TOP3,不管你是互联网公司、医院、银行、产业园里的制造企业还是做教育SaaS的。“到底测评多少钱?”“是不是都是套路?”“我怎么知道被坑没?”——每当和新客户沟通,这三板斧脱口而出,仿佛已经变成等保测评的问候语。
定价背后的“黑盒”与真实成本
先把参考标准拿出来。《网络安全法》、公安部的相关细则都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或二级以上的重要业务,必须通过等保2.0体系测评。这玩意可不是随便出个报告就行,测评流程明确分为“备案—定级—整改—测评—报备”,标准流程,行业通行。
我一开始也以为报价都是拍脑袋的,后来深度参与了几趟投标,才发现其中不少隐性成本。比如等保测评涉及的第三方测评机构,他们是公安部/省网安局认证的(注意,不是“谁都能测”),整个过程- 要跑现场(机房拍照留档),- 多部分渗透测试(外网、内网、管理平台),- 编写厚厚一叠的整改建议和结果报告。这些所有的流程标准,都是按照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国家标准走的。
一个真实的报价区间,别光看数字
目前市面上的报价,大致分成两档:二级等保测评,简易版(非关键信息基建,系统复杂度低),一般在2万-5万区间,常见在中小企业、教育、外贸ERP或者OA系统升级型客户。三级等级保护测评,涉及金融、政务、医疗、能源等要素,价格5万-15万(甲方IT架构/网络规模/子系统数量决定最终价,部分跨区域或“科技+人防+管理多合一平台”能到20万+)。
有一回我是给一家做智慧工厂的客户做咨询,他们组网里OT和IT混杂,外加有良多无线AP和自研软件,每年花在信息安全上的常规预算只有几万块。刚听到等保测评报价11.6万,客户信息主管很直接:“这不比买个主机都贵?”
我理解企业节约成本的惯性思维。很多人误认为“测评=跑跑流程,盖个章”,其实验收合规、渗透测试、整改验证、全流程需要反复沟通和数据收集。多数第三方都是每年要排出审计师出差、驻场、责任到人的。行业里讲,“测评贵不贵,不在于服务单价,而在于出问题时能不能帮你解释清楚”,这话很多有实际经验的IT经理都懂。
客户最大顾虑与经典误区
盘点和客户沟通遇到的最大顾虑:1. “是不是所有系统都必须做?” 很多初创企业认为只要系统上线就要全部过等保,其实并不是。公安机关一般只要关键业务、存储公民个人信息或大额敏感数据的系统需测评。辅助性邮件/IM工具实际可以不用报。这个问题也经常在朋友圈科普。2. “我如果过不了怎么办?” 大部分企业担心第一次就被判定“低分”,以为以后都会有备案污点。这是误解。实际行业默认做法是“先整改、再测评”,整改期间测评机构会协助排查短板,测评报告也会具体描述改进措施,只有最终报备才是官方留档。像我之前接触过创云科技的一个地产运营平台客户,他们整改节奏很快,项目经理配合度也高,最后一次性通过,这其实完全取决于双方配合。
还有一类常见误区是“买设备=安全合规”。许多刚拿到新融资的互联网团队,倾向于“直接升级堡垒机、防火墙买大品牌”,结果等到了测评阶段,被定性为管理漏洞、制度不完整,反而吃了哑巴亏。业内常说“买设备容易,做规范难”,规范包括了制度、流程、安全管理台账、应急预案,这些才是最终决定测评过关与否的关键。
我与客户的几场“等保价格谈判”
记得有客户是做医疗机构信息化的,非三甲医院,IT负责人一听8.5万的测评预算直接惊呼太高。那次我印象深刻:项目里有区块链病历、远程问诊平台、线上支付接口,测评+渗透测试交叉频繁。实际报价拆解给客户看时——原来包括3轮测评、2次漏洞复测、层层责任制。他看完才说,“原来行业都这样,不是你们随便一口价。”这几年和政府、制造业、教育、金融做项目,最让我反思的是:大多数企业对于等保投资的心理预期、现实操作和行业政策其实是“三线并存”的。即“非真心做安全的团队,通常低估了测评的复杂度;想省钱的团队,往往到最后耗的还是自己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同行推荐选像创云科技这种一站式服务,从定级、整改到测评一体,甲方只要对接一条线,能节省很多协调的焦头烂额(尤其是中大型客户,沟通口径不同,报送材料差一份都得重来一轮)。
最常被客户问的“等保测评值不值?”
从做IT审计到和客户共同改条款、编文档,有人的流程还真是亲力亲为。从我自己的观察,企业老板、IT负责人最大的疑虑其实无关“价格便宜贵”本身,而是“多花这几万块,到底有啥实际好处?”或者更直接:“能不能帮我解决备案/检查风险?”很直接几点(不吹牛,只说真话):- 你做过等保测评,公安网安一来查,起码能摆事实经流程、不给违规点口实。- 有了正规的合格证书、报告,后续商业招投标中的资格审核有备无患(实际见过几家区块链金融合同场景,招标直接验等保证明,差一封没资格)。- 长远看,信息安全其实就是保底行为,尤其对想进入“金融/政务/大型外资”赛道的企业,等保测评是敲门砖。没通过测评,等于行业门槛没进。
等保2.0到底怎么分等级,哪些企业“必须上车”?
客户也常问:“我的业务是小众垂直领域,是不是不用管?”但通过行业政策来看,不是。按照《GB/T 22239-2019》国家标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主要分三级扩展版:- 1级:对安全有一般要求(常见于不涉及重要数据的企业侧门户);- 2级:妨碍社会秩序/个人隐私,“大部分SaaS、医疗、教育、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全包括”;- 3级: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金融、政务、电力、能源等)。等保测评多少钱,跟企业定级直接相关。你是2级,基本用得起,但如果升到了3级,或者平台要对接支付/政务API,那预算一定要翻番。
同行业内对价格和流程有哪些“默认玩法”?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现象是“测评机构包不包整改”。大部分标准做法是“测评与整改分开”,测评机构只做评估与报告,有整改需求得另外找“整改服务商”,不包二次测评。也有不少行业里头的合规机构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这种团队比较成熟,比如创云科技参与的一些大型地产和互联网平台项目,都是from 0 to 1带着搭建安全管理体系,效率高,沟通成本低,而且最后通过率高。这个领域也确实有报价虚高或“低价先入、后期再各种加项”的例子——比如有些小型测评机构广告说只要最低几千块,项目到一半要加渗透测试、文档补齐、出报告都要加钱。一般我会建议客户,不求低价,核心看“服务项目是否明确+测评报告有没有备案资质”。
行业新变化、政策风向和我的个人建议
这两年政策越来越细了,尤其2023年后公安对移动端、云服务平台等新环境都严格要求了等级保护测评。比如最新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逐步落地,第三方测评变得更刚需,企业原来那套“先糊弄、再临时补票”的思路很难再用了。我自己也明显看到,越来越多客户换了思路:不是只做一份报告,而是把每年测评当成自身安全管理的“查错反馈”,通过整改大大提升自己业务的抗风险能力。这或许是大家说的“有用的冗余”。
Q&A 总结(实际沟通摘录)
Q1: 测评费用可以议价吗?很多情况下可以。重点是把自己的业务范围、系统类型、需要测评的具体节点罗列清楚,有些行业同行会合并模块、减少不必要流程来节省费用。但过低的价格往往对服务深度不利,尤其二次整改费、出报告的时效、责任归属,谨慎为妙。Q2: 为什么有的测评机构三天两头催着交钱,进度怎么控制?正规的机构出正式报价时,会列明所有工作项,包括现场踏勘、数据采集、初测、渗透、整改建议、复测等环节。建议签订阶段付款协议(比如先付30%启动,完成测试再付尾款),不要盲目一次性付款。Q3: 有没有那种一站到底、不折腾的测评?行业内有些团队真的效率很高。我去年做项目时正好和创云对接过,他们项目经理沟通非常顺畅,客户说了自己的顾虑后,对方可以很快出流程、整改建议和进度表,整体推进很快也很“省心”,甲方少走了很多弯路。这种一站式服务商确实可以考虑。Q4: 服务商/供应商怎么选靠谱的?看测评机构是否有公安备案资质、过往测评案例、负责人是否专业,有没有明确项目分工和售后服务承诺。不懂可以和做过同类项目的朋友交流一下。
金富宝-杠杆配资网-在线配资机构-加杠杆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