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发行TLAC债券情况 数据来源:Wind
6月以来,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发行多只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简称“TLAC债券”),总额达2000亿元。
农业银行日前宣布,8月1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500亿元TLAC债券。其中,3+1年期300亿元,利率1.85%;5+1年期50亿元,利率1.93%;10+1年期150亿元,利率2.15%。本期债券充分考虑投资者需求,设置三个期限组合,并设有增发机制。得益于投资者大力支持,本期债券在200亿元基础额度上,用足300亿元增发额度,三个期限品种债券均实现增发,最终发行规模500亿元,有效提升农业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此次发行吸引各类投资者踊跃参与,全场认购规模达基础发行规模4倍。
6月底,农业银行也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300亿元TLAC债券,同样为三期限组合发行。其中,3+1年期150亿元,发行利率1.83%;5+1年期30亿元,发行利率1.87%;10+1年期120亿元,发行利率2.06%。
近期,交通银行成功发行两期TLAC债券。6月16日晚间,交通银行公告称,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期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债券通)”,并于2025年6月16日发行完毕。本期债券发行总规模为人民币400亿元,分为两个品种,其中品种一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340亿元,票面利率为1.79%,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品种二为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60亿元,票面利率为1.88%,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银行随后还成功发行首单“固息+浮息”双品种TLAC债券。7月21日,交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025年第二期TLAC债券,发行规模300亿元,期限为3+1年期,其中固息品种发行规模250亿元,票面利率1.78%,全场认购1.83倍;浮息品种发行规模50亿元,首期票面利率1.82%,挂钩基准利率为7天期存款类机构间质押式加权回购利率(DR007)60日均值,全场认购1.42倍。
交通银行表示,本次发行的浮息TLAC债券为商业银行首单创新实践,是交行积极响应监管指导要求,贯彻落实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次浮息TLAC债券基本规模30亿元,簿记发行过程中获得订单超过70亿元,最终在合理的市场化定价上实现50亿元发行。参与认购的投资者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基金、证券、保险机构等,呈现多元化结构布局,进一步拓宽了浮息债投资者群体。交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本次TLAC债券的发行有助于进一步满足监管TLAC达标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银行集团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中国银行7月10日晚间披露,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该行于7月8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并于7月10日发行完毕。本期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0亿元,票面利率为1.75%,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TLAC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去年5月,工商银行率先发行TLAC债券。2024年全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大行共发行TLAC债券12只,规模合计2300亿元。
惠誉博华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监管要求,2022年以前被认定的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需分别在2025年及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TLAC/RWA)不低于16%及18%的要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大行)均在2022年前先后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而交通银行在2023年被认定为G-SIB,应当自被认定之日起三年内(即2027年前)满足TLAC第一阶段要求。目前四大行已顺利按期满足第一阶段TLAC要求,各机构2025年一季度“TLAC/RWA”比例均超过20%的最低要求,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上述指标分别达到21.8%及21.9%,处于四大行中较高水平,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同期指标分别为20.7%及20.5%。交通银行入选G-SIB时间相对较晚,其一季度末“TLAC/RWA”比例为18.7%,水平上较四大行整体存在一定距离,但该行须于2027年前满足第一阶段达标要求,时间上存在较大空间。
金富宝-杠杆配资网-在线配资机构-加杠杆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